公告

尊敬的广大游客朋友:
     北京二锅头酒博物馆自2020年7月21日开馆,为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,凡来我馆参观的游客,请戴好口罩、厂区大门扫码登记、博物馆正门扫码登记,详情请致电:51202902。
     感谢广大游客支持与配合!





当前位置:首页 > 馆内介绍 > 老北京的“大酒缸”
老北京的“大酒缸”






老北京的“大酒缸”

    说起老北京的“大酒缸”,它跟北京的老胡同一样,是北京城里的特色文化。大酒缸兴于清代,盛于民初,北京人之所以把酒馆叫大酒缸,是因为它确实在酒馆里摆着或者埋着酒缸,盖上朱红缸盖以为桌用,这可以说是北京所独有的。在老北京,卖酒的铺子很多,二荤铺、小饭馆,乃至油盐杂货店里都有酒卖,而且都备有桌椅让酒客坐着喝。但是,惟有这大酒缸最有风味。那时的大酒缸遍布京城的大街小巷,您随便溜达到哪条胡同,一出胡同口儿,就能见到一个大酒缸。与通常的饭馆、酒馆不同,大酒缸进门迎面都是一张木栏柜。柜上放着许多瓷盘,盘里盛着应时的酒菜,有荤有素,如炸花生仁、煮花生米、豆腐干、辣白菜、拌豆腐丝、拍黄瓜等是四时常有的。通常不设桌子,而把存放酒的缸埋一半在地下,据说是因为酒沾了地气喝了不上头。老北京人喝酒就爱奔大酒缸,在酒缸边上喝酒,透着一种豪气,所以有人也说这是喝“武酒”,来大酒缸饮酒的,有卖苦力的,也有家境殷实的,更多的是小市民阶层,他们一边尝菜品酒,一边与其他酒友闲聊,这里没有高下尊卑之分。老北京的爷儿们没泡过大酒缸的人不多。上世纪五十年代后,随着北京胡同的改造,大酒缸的经历,从此成了上岁数人记忆中的往事。


 在前门大街的二锅头酒发源地源升号博物馆珍藏着一份古合同,这份古合同签订于乾隆五十七年,已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,是目前发现时间较早的一份白酒酒馆合同。这份合同详细的记载了当时名噪一时的“聚盛号”大酒缸,在建立之时入股情况。

       立合同文约人杜宜之、何镜川、王千龄、樊洪元、常廷玫,今在崇文门船板胡同口路东开设聚盛号大酒缸一座,共入本钱一千二百吊整。同中说明每清钱二百吊作为一俸,人钱俸皆不齐,日后得利照俸清分。在铺经营之人,须要同心协力,不可瞒昧营私,如有营私情弊者。 诸神鉴察,恐后无凭,立此合同各执存照。
       今将人、钱、俸皆开列于后,计开:何镜川入本钱二百吊作为一俸;杜宜之入本钱二百吊作为一俸;王千龄入本钱四百吊作为二俸;常廷玫入本钱二百吊作为一俸;樊洪元入本钱二百吊连人作为三俸。 中人:王汝衡、梁英、许秉衡。
       六十年三月十五日每俸又入本钱一百吊。
       乾隆五十七年三月初一日
       立合同文约人:杜宜之、何镜川、王千龄、樊洪元、常廷玫